8 月
19
2012
0

不倦的舞者

七旬老人苗族芦笙演奏家东丹甘

2009年 贵州日报

一位朴实无华、最早把芦笙艺术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和欧洲许多国家的芦笙表演艺术家,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日渐“升温”之际,欣然来到贵阳市云岩区中华中路街道办事处圆通社区,认真地填写了参赛报名表。他就是今年72岁高龄、有着“当代芦笙第一人”美誉的东丹甘。

提到为什么参加舞蹈大赛,东丹甘神情激动地拿出拴着红绸的芦笙对来访者说:“我先吹一曲芦笙,你们看看吧!”话音未落,老人手捧芦笙,左腾右挪,边吹边舞。只见他双脚交替高高跳起,手指交替按着音孔,一呼一吸间,悠扬的乐曲从指间流淌而出。让人惊叹叫绝的是,老人身手灵活,动作敏捷,独脚盘旋如风,双臂挥舞似燕……轻快的芦笙舞使人眼花瞭乱,把人们带入了苗寨欢快奔放的生活场景。

“自小在农村喜欢拨弄芦笙,8岁开始拜师学艺,11岁在家乡举办的芦笙节上,一举赢得头彩而崭露头角……”

东丹甘原名“杨万选”,生长在黄平县重安镇半山村,从小与芦笙结下不解之缘。东丹甘是乡亲们给他取的苗名,意思是“星星的儿子”。这一称呼从半山村流传开后,他的真名反而被人们渐渐淡忘了。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一把芦笙陪伴东丹甘走过了半个世纪,也走上了更宽阔的舞台。让东丹甘记忆犹新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典观礼上,他作为贵州少数民族优秀演员的代表进京表演,他演奏的芦笙舞第一次在首都北京的舞台上亮相,并荣幸地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还先后应邀到法国、德国、卢森堡等欧洲国家巡回演出。在德国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德国8家报刊和1家广播电台同时对东丹甘赴德国举办芦笙独奏音乐会进行了现场报道,并予以高度评论,一致称赞他是“东方的演奏家”。在台北市参加“中华民族八十八年传统艺术节”演出时,台湾《联合报》、《黔人》杂志分别以“芦笙第一人秀绝技”、“当代芦笙高手——东丹甘来台献艺”为题,专门介绍了东丹甘的演出和他的芦笙艺术。

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东丹甘不仅演奏芦笙,而且还对芦笙进行了大胆改革。民间传统的芦笙只有6管,不能吹奏旋律丰富的乐曲,经过多年的实践,终于改革成18管21个音节,成为现在新型的芦笙,能充分表达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和喜悦之情。

以芦笙为伴,相随几十年,痴心未改。东丹甘虽年逾古稀,但他对芦笙演奏艺术却始终一往情深。退休以后,他还经常回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黄平家乡传授芦笙演奏技巧,让芦笙演奏艺术后继有人。每逢苗族四月八,他都要穿上民族的节日服装,与门下的弟子在贵阳市大十字广场表演芦笙舞,让广大市民感受苗族民间艺术的魅力。

“作为当代芦笙之王代表云岩区参赛,您肯定很有机会获奖吧?”面对笔者的发问,东丹甘老人指着家里挂满一墙的获奖照片爽朗一笑:“我年纪虽大了,心却和年轻人一样,激情满怀,跳得动我就要跳。这次舞蹈大赛,我准备了一个独舞——《芦笙舞》,再与学生合作策划一个群舞《苗寨欢歌》。目前已叫人专程去丹寨买最好的芦笙,随后就抓紧排练。”至于能否拿奖,东丹甘声称并不看重,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喜欢芦笙,使芦笙这门艺术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老人意犹未尽,他说,我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把黄平家乡演奏芦笙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苗家乐”芦笙队,让芦笙舞蹈成为宣传“多彩贵州”的一朵奇葩!

“矢志不渝勤练功,古稀参赛尚从容。不图名利图添彩,多彩贵州耀宇穹。”一生执著于芦笙演奏艺术的东丹甘,以一首七绝表达了自己不老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