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9
2012
0

芦笙改革

《苗岭歌声》 1979年第10期、第11期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省苗族喜爱的器乐 – 芦笙,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改革,在苏州民族乐器厂和上海民族乐器厂的协助下,试制成了十八管二十一音的芦笙,经过实践,证明了这种芦笙是实用的,性能是良好的。现将改革情况介绍如下:

十八管改良芦笙是以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芦笙为基础改革发展起来的。丹寨县苗族芦笙是五声音阶‘re’调式的芦笙,它有六根管,发六个音,音列如下:2,3,4,5,1,2。音位排列(见图一)。

这种芦笙在音量、音色、曲调等方面比其它种类的芦笙有许多优点,但也和其它种类芦笙一样存在许多缺点,主要由于音太少,又不是七声音阶,无法适应新音乐发展的需要。1956年,第一次在三都县设计了一支八管芦笙(见图二)。将原来的 2、1、3、5、6、1、2 改为 2、3、5、6、1、2、3、5,试制后由最低音到最高音已达十一度,虽然只加了两个音,但这两个音却是五声音阶‘re’调式乐曲中最常出现的两个音,所以当时一般五声音阶‘re’调式的新创作乐曲,基本上是可以演奏了。又由于选加的这两个音管的位置安排得适当,符合芦笙音位排列规律,并且新加的音管试用两支大拇指演奏,大指伸缩性强,不论是新创的乐曲或民间传统乐曲演奏起来都很方便。

从五声音阶的角度来看,它的音域也不算很窄了,但从七声音阶的角度来看,它还缺少许多音。后来又设计了一支十一管的芦笙(见图三),这次设计由原有的 2、3、5、6、1、2、3、5 改为 2、3、4、5、6、7、1、2、3、4、5,至此,芦笙已由五声音阶一跃而为七声音阶的乐器了,打破了传统芦笙的局限,这是一次飞跃。

苗族地区宽广,各地的芦笙不同,怎样能使更多地区的苗族群众也能使用这种新改革的芦笙来演奏本地区的民族民间传统乐曲呢?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re’调式芦笙(见图四)‘sol’调式芦笙(见图五)与‘la’调式芦笙(见图六)的第一、三、四、六管相互的音程是一样的,即:第一管至第三管是纯四度,第一管至第四管是纯五度,第一管第六管是纯八度,第三管至第四管是大二度,第四管至第六管是纯四度,(见图七),所不同的只是第二管和第五管分别相差半个音而已。如果把‘re’调式芦笙的第二管升高半个音,(见图八)就与‘la’调式芦笙一样了。如果把第五管降低半个音,(见图九)就与‘sol’调式芦笙一样了。于是就把 4、7、3 三个音管相互对调,即把 4 音管移到当时的 7 音管位置上, 把 7 音管移到当时的 3 音管位置上,把 3 音管移到当时的 4 音管位置上,(见图十)这样,3、4 由一个左中指操纵,7、1 由一个左大指操纵,便成了一支‘re’调式,‘sol’调式,‘la’调式三种综合调式的新芦笙了。

只要左大指,左中指稍加挪动,演奏 2、4、5、6、1、2 就等于‘re’调式。演奏 2、3、5、6、7、2 就等于‘sol’调式。所以凡会演奏‘re’、‘sol’、‘la’这三种调式芦笙的贵州省丹寨、雷山、榕江、从江、黎平、三都、都匀、独山、凯利、麻江、大方、黔西、织金、水城、威宁、毕节、赤水、习水、仁怀、遵义、贵定、龙里、贵阳、惠水、平塘等县的广大苗族芦笙爱好者,拿起这种新芦笙,经几分钟的适应性练习,就可以演奏自己家乡的传统芦笙乐曲,指法和技巧完全得到保持。这支十一管综合芦笙试用了一个时期后,又发现 7 的音管比 1 的音管长,按芦笙形状的规律,长管应排在中间,所以又把 7、1 两管的位置对调了一下,从形状上看,也美观多了。从此,‘re’调式芦笙的音位就不再是六根音管原封不动的排在一起了。(见图十一)为了使两个大拇指能平排,又把 2、4 两管来个对调,这样虽然是不符芦笙音管高低排列的规律,但两个大指平排了(见图十二)而大指与食指间伸缩性大,演奏起来仍很方便。从而并认识到原芦笙六个音管之间加进别的音管是可行的。后来,出现 6 ,这个 6 又是F调的 3 和G调的 2,是常用的音,所以 1960 年,又加了一根 6 的音管(见图十三),这样两个大指按下一排时是 12,抬到上一排就是 56 又对称又方便。

在此之前,我们只知道芦笙要增加音管,只能从笙斗纵的方向增加音管,并且虽然排了许多音管仍只能用六个指头演奏。后来一想,能不能在横的方向增加音管呢?能不能把两个无名指和两个小指都解放出来呢?从之一点出发,便在第一管和第四管之间加了一根 1 的音管,成为十三管芦笙:(见图十四)这个 1 是F调的 5 也是常用的音,也是第一次使用无名指演奏的框框,音域也达一组零五个音,(当时常用的中国管乐器除竹笛外,笙、管、唢呐都未超过一组零五个音),除左无名指因较迟钝只担负一个按孔外,其余每个指头都分别按两个按孔。各指的运动量大体均匀。这时,我们就想把它搬上舞台征求工农兵意见。因而创作了‘春到苗岭’改编了一首‘芦笙舞曲’、移植了一首‘草原牧歌’。这三首独奏曲在省歌舞团62年春节音乐会上演出,得到了工农兵观众的好评。也只有到了这时,芦笙才被列为独奏的乐器。

但十三管芦笙的问题仍不少,作为一件独奏乐器,音域还不够,按七声音阶要求,转调仍然困难,(转属调缺 7,转下属调缺 4)还需要再进一步改进。

我首先观察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加音管,再去考虑增加哪些音管。十三管芦笙 2 与 6 两管之间已经加了一根 1 的音管,这根管是用左无名指演奏的,那么再加一根音管用右无名指演奏未尝不可呢?这个部位是所有音管的中间部位,应该加最低的音管。1 以下的音应该是 7.但这个音是F调的#4,是G调的 3,我认为这个音在三个调式的乐曲中出现极少,而再往下一个音是 6,也就是F调的 3,(‘la’调式的乐曲往往都用F调和C调演奏),可见,这个音是很重要的,所以把 6 的音管装在这里。这样,这个 6 音就有三个相距八度的重叠音了(见图十五)。‘1’和‘2’在各该调式中或各有关调式中的作用与 6 是同样重要的,然而这两个音在这支芦笙中,只分别有两个相距八度的重叠音,即 1/1 和 2/2 能不能再加上一个高音 1 和 2,使这两个音的效果与 6 一样丰满呢?我想这两个音是高音,发音管是很短的,按照规律,必然是加在 5、6的附近,也必然由两个大拇指演奏。可是这样一来,大指不但负担过重,而且这七个音,在快速演奏时,大指是无法跳得很快的。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芦笙的体积,形状也不美观(见图十六、十七)最后,还是从两个闲着的小指头上得到了启发,即把两根短的音管掉过头来,从气斗下面往上插,再把 2、6、7、4 四管下端穿出气斗下面的部分截去,让两个小指很方便地去按那两个高音的按孔。

为了解决F调的 4,又在C调的 43 之间加了一根 b7 的音管,随后又在 1、2 附近加一根 7 的音管,这样一支十八管芦笙就出现了。(见图十八)

(7、1、2 三个音的音管朝下,用左、右手小指分别演奏)。

音列为:(图二十)

(括号管内的音是前面一个音的音管变换出来的),发音的数量比原来芦笙的音多三倍多。十八管芦笙由于采用较科学的音位排列后,已能使用十个指头分别按十八个音孔了,各指头都基本上分担两个按孔,是演奏技巧大为提高。手指解放后,指头一能动,就可以演奏重叠音多达八个以上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和弦了。如:(图二十一)

以及部分和弦的第一转位,第二转位等。把原来芦笙只能演奏效果为主的和音,提高到以功能效果为主的和声乐器。

在十八管芦笙的基础上,又发展了高音芦笙和低音芦笙。另外,为使音色丰富,在共鸣器的形式上作了多种变化,发展了荀叶中银芦笙、荀叶低音芦笙、闭管中音芦笙和闭管低音芦笙,共七种变体,它们的性能分述如下:

  • 转调:

    原来的芦笙练‘东方红’歌曲都吹不出来,更谈不上转调了。十八管芦笙有‘高音变换装置’(见图十九),只要将某一个‘高音变换装置’的螺丝钉扭出来,这个音就立即能升高一个小二度,把螺丝钉扭还原,这个音就立即能降低一个小 2 度,这样的装置共安装有三个,必要时, 可以使 f1、C2、F2 三个音管变为 #f1、C2、#f2。这样就可以演奏 C、F、G、D 四个调(七声音阶)不及出现 4 的 bB 调了。

  • 音量及音色的装换:

    原来的芦笙每个音管的音量及音色是固定不变的。十八管芦笙所有音管都装有很薄的铜共鸣筒,并且把所有的共鸣筒连成一个整体,演奏中间,只有用右大拇指将连杆轻轻地一推,全部共鸣筒便会立即失效,不但音量大大减弱,而且音色也变得非常柔和,必要时把连杆轻轻地一拉,共鸣筒又恢复了作用。音量及音色都立即得到还原。

  • 按孔的变换:

    原来的芦笙一指按一孔,是固定不变的,十八管芦笙有的音管上的孔装上一个活动的长嘴,这个活动的长嘴可以转向需要的角度,不同的旋律可采用不同的指法演奏。

  • 硬木管脚:

    原来的芦笙的音管是一根柱子制成的,簧片直接装在竹管上,由于竹管干润涨缩的程度大,容易使簧片变形和漏气,而十八管芦笙的音管的上端是竹管,下端接上硬木管脚,保持竹管的优点,又不易因涨缩而使簧片变形和漏气,所以耗气量小,音准也稳定得多。

  • 排气阀:

    原来的芦笙的气斗没有排水阀,冬天吹奏时,因热气遇到冷簧片,就会变成水,久之能使气斗内本质腐烂。十八管芦笙在气斗内的积水,不吹奏时,把排水阀打开,让气斗内通风干燥,延长寿命。

  • 支杆:

    十八管芦笙在气斗下面装了能伸缩的支杆,支杆下面有一圆盘,坐着吹奏时,可调好高低放在右腿上演奏。

  • 活动气管:

    原芦笙气斗和气管是一个整体,携带不便。十八管芦笙把气斗和气管分开,用螺丝来衔接,不吹奏时,把气管取下,芦笙可装在较小的盒子那里,携带方便。

  • 扁形吹嘴:

    原芦笙的吹嘴是圆形的,吹奏时,容易漏气,又不美观。十八管芦笙的吹嘴改为扁形,吹奏时,口型美观,不易跑气。

  • 塑料气斗:

    原芦笙气斗试用杉木制成的,因木质松软,涨缩大,易漏气,1962年改为硬红木,分为上下两块挖好后,再用三个木榫头对穿,用粘胶粘牢。内壁涂上防水胶,比原来大为改善,最近笙斗又大胆采用塑料制作,两块间不用胶粘,改用塑料焊,效果优良。 由于这种新芦笙的气斗插音管的孔位尽量采用蜂窝状的排列法,所以体积并不太大,而能发出的音的数量比原来民间芦笙多三倍以上。

  • 高音芦笙:

    比中音芦笙高八度,除了缺少 7、1、2 三个最高音以外,指法和共鸣器形式与中音芦笙相同。

  • 低音芦笙:

    比中音芦笙低八度,其余与中音芦笙相同。

  • 笋叶中音芦笙:

    指法同中音芦笙。共鸣器是用笋叶(现用薄铜片)卷成喇叭状,不但音量扩大,而且音色有很大改变,它的音色是簧片,竹管喇叭三种音色的组合。别具特色。所有的音管上都套有这种喇叭形共鸣器,演奏时,音色柔和、音量比开口共鸣管中音芦笙稍弱。

  • 笋叶低音芦笙:

    这种芦笙的音域和指法与低音芦笙相同,共鸣器及音色则与笋叶中音芦笙相同。

  • 闭管中音芦笙:

    这种芦笙的音域和指法与低音芦笙相同,因它的所有共鸣管都是闭管式的,闭管共鸣筒比同管长的开管共鸣筒的频率低一倍,所以闭管共鸣筒的基音比簧片的音低一个八度,他们的配合不匹配,是一种半共鸣性质,音量中等,鼻音音色特浓。

  • 闭管低音芦笙:

    这种芦笙的音域和指法与低音芦笙相同,音域与闭管中音相同。

此外还设计了一种利用芦笙的发音原理 – 莽筒的共鸣结构与键盘相结合的一架低音莽筒。虽然不能保持芦笙乐器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和演奏形式,但它是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的,半音齐全,音域宽广,演奏方便,无漏气现象,全部气息都是能贯入所需的发音簧上,音区较低,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低音莽筒是二十五管,音域如下:

十八管二十一音芦笙的性能及可取之处,主要表现它有较宽的音域,(两组半),能转四个调(C、E、F、D);能演奏绝大部分苗族地区的芦笙传统乐曲。指法,演奏技巧,演奏形式完全得以保持;能演奏技巧复杂的独奏曲;能分成高、低、倍低不同音区及各种音色组成芦笙乐队,演奏音域宽广,音色丰富的合奏曲。能与中西管弦乐队结合,它的低音和倍低音对于充实我国民族乐队中的管乐低、中声部,大有潜力。当然它也还存在许多缺点和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